战略管理学作为一门介绍战略管理职能与过程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员能够从战略的角度和高度看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核与本质,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中的战略定位出发,进而探讨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以及持续保持高绩效的源泉。黄教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用大量的事实和案例,生动地为学员们讲解和诠释了战略管理的理论,用平实而高度概括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位听课的学员都收获颇丰。
△课程合影
▽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任何战术上的勤奋终究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特别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为中国企业开启更多新的机会窗口。前脚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后脚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又丝滑地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接下来拭目以待的是下一个新篇章:元宇宙如何开启一个新的时代,NFT数字藏品,虚拟数字人等等,这些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相应的如何在商业创造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 分享学员:EMBA 14期 卞佳靖 - 独立咨询顾问
个人经历:
前HYPERS 嗨普智能 - 解决方案高级总监 (品牌大数据智能营销云)
前Artefact - CRM 总监(企业一方数据激活与赋能)
专业领域:十多年的数字营销理经验,基于技术+业务双轮驱动,为品牌定制设计全域全生命周期客户体验与价值管理框架,实现长期增长。
个人信条:活在当下、放眼未来
个人兴趣:旅行电影、家居设计
在新时代更迭中,会有新的企业崭露头角,比如5G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抖音、微信、支付宝、滴滴;同时也会有老的企业躺倒沙滩,比如PC互联网转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惨败的百度。本人作为大数据领域的独立咨询顾问,日常为企业和品牌提供客户数据资产管理(包括品牌一方数据平台布局、客户价值管理、客户体验管理等)的咨询与落地实践。我和我的品牌客户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时代中,始终坚守企业的战略,运用不同的创新科技,实现业务长期稳定增长?这对就要求我们对企业战略的拆解,竞争环境的理解有着深刻认知,一路走来还是有不少坑和所谓的“心得”。庆幸有机会在ISC研修了黄丹教授《战略管理》这门课,心得就是—— 简直不要太通透!讲真有些坑是可以从根本上可以避免的,干嘛要用自己去趟呢?为期四天的课程中,我们领略了黄丹教授的儒雅、幽默、严谨、博学。从表象到内核,层层拨开那些理论、实践、公式、案例,折射出一系列的成败归因。干货之多,不胜枚举,浅谈以下三个收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靠什么成功的!”是黄教授反复敲黑板的重点。因为太多企业在战略落地时“走着走着就偏了”。因此如何自上而下,从总体层、竞争层、职能层三个层面分别去制定对应的策略,就是最重要的命题。同时,在战略方向的取舍上,企业应该“一体化”还是“多元化”?企业是应该要“扬长避短”还是“补短”?甚至补短成功的概率是多大?黄丹教授都通过可量化的方式给了我们一把千锤百炼的“万能钥匙”。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作为一个乖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套用公式,去达成企业所坚守的“使命与初心”。
赚钱,也是可以有模具的!没错,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归根到底价值体现在盈利(包括短期和长期盈利的结构)水平上。尽管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商业的本质还是相同的。因此黄丹教授结合全球经典案例,以及在为企业咨询的实践项目中,沉淀了九大盈利模式,无论是规模经济模型、解决方案模型,还是时下正热门的产业生态模型,网络价值模型。各行业都可以在这九大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赚钱模具。接下来,盈利模式确定后,就要构建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型了。如果说盈利模式是企业找到利润的来源,那么商业模型就是推动利润的引擎。即使在同一个盈利模式下,不同的商业模型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最终结果。“低成本”还是“差异化”?我们如何从行业症结下手?如何让盈利模式发挥的更高效?我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课堂剪影
商业的本质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共赢。没有一家企业是脱离大环境独立生存的。我们每天忙于陷入多方巨大漩涡中,但我们有没有定期静下来,站在产业高度去审视整个价值场——竞争对手永远是对手吗?市面上会不会有新的替代品或者互补品出现?供应商永远只是供应商吗?动态的合作竞争是永恒的。那么如何审视和多方的合作竞争关系?如何衡量利弊?如何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优势位置上?我们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去找到哪一方,成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果在过往,我们会觉得每一个都是变量,只能套用那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怎么分析呢?其实是有强大逻辑的理论体系在背后支撑的。或许这也是这门课给到我最大的滋养。战略需要工具来拆解,战略需要理论来推演。战略问题只能靠战略工具来解决!我想我的同学们都来自各行各业,而黄丹教授给到我们大家的是一串通行的万能公式和钥匙密码,足以让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扛住更大的风险,同时也抓住更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