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Students' activities

复策 EMBA 13期 王凡:用成长的确定性去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浏览量:786  /  时间:2022-11-25

保持觉知,感受爱,才能够用更空杯的心态去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

——E13 王凡

△ 复策 ISC EMBA 13期 王凡

上海澜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专访摘要

个人职业情况介绍:

我是EMBA13期的王凡,我所在的企业是上海澜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做房地产大数据领域,我们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大概13年左右。

我们企业是从事房地产大数据的一个基础建设,由服务b端企业开始,然后到服务个人客户,重点是垂直于上海的居住板块。从前期的购房买哪里,找谁买,到后期的装修找谁等等,从房子的土地价值,房屋价值、板块价值,然后到怎样去居住的更好,我们都有涉猎和提供解决方案。

△ 企业合作伙伴

目前我们企业是从to b再转向to c,现在在做的产品包括一块是SARS产品,主要是一个房地产数据市场分析这一块,涵盖了土地市场分析,一手房分析和二手房分析,覆盖的企业从估价公司、银行开发商到中介公司全部都有。 To c这部分我们主要是做新媒体为主,从目前上海的头部公众号一房一万,然后到我们目前的家装平台-乐享屋也是上海排名前三的一个服务平台。

△ 企业直播间

其实您本身是有非常丰富的个人学习经历,能不能跟我们同学分享一下你都是怎样学习,并且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都是比较喜欢看书的,我自己从19年开始就已经去接触了一些线上的课程,然后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关注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学习。我认为在学习这条路上,基本上我是有三个理解:

第一,是自己去反思,自己可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除了你日常中从知识类的学习和信息的梳理之外,更多的是建立自己的一个反思的系统架构。

第二,是跟身边的人去学习,因为我们又to b又to c,看起来我们是和很多b端的企业共同去服务c端,但事实上是有很多c端的用户也一样会教会我们如何去更好的去做企业,他们会把他们的需求一起反馈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再去做优化,这也是在向身边人学习。

第三,我个人比较喜欢向高手学习,而且是跨领域的高手,因为我们一直会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很熟悉,可能会有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但只有你跨出去和不同行业的人,不同行业的高手去关注他们的领域,你可能才会有同构性的想法,打破你一些理所当然,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带回到企业里面,给到一些新的思考新的信息。

△ 企业剪影

最后还有一类学习是我今年比较关注的,那就是无形的学习,也就是看无用之书。以往我们会习惯性去看比如管理类的书,财务类的书或者是人事类的书,但这些书经常会知道了很多,但是很难做到。但当你去学习一些无形的知识,比如说你去学习美学,去了解一些建筑,去关注一些国学,包括像现在比较流行的像道德经验之类的,它会带给你的启发会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样的话我觉得会更系统全面一些,就是从有形的学习到无形的学习。

您为什么会选择复策,您认为在复策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哪门课程对你也印象比较深刻?

我之前也去了解过很多的商学院,其实大家现在对商学院的理解很多的都是社交为主,然后认知为辅,关系为主,生意为主。但我在复策这里感受到的是教育,复策是想要把教育做好的一个商学院。

从课程来说的话,因为上半年疫情时我们不能进行线下的课程,复策是给我们安排了线上了,那是一堂ISC本校的外教财务课,其实我属于英语不好的,又是文科生,对我来说其实还蛮挑战的,但其实国外的老师和国内老师的教法差异还蛮大的,非常意外的是外教讲得非常的基础到我也可以听懂,基础到我也可以应用。在这里我也有了一些思考,我们一直在说一性原理,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有可能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些基础的夯实度不高和重视度不高,过于追求刁钻,过于追求角度,过于追求你没有听懂的知识,反而对于基石的重视度不高。

所以这门课给我的启发就是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基础学科的基础原理,甚至说的夸张点,你是否真正的理解1+1=2,它是如何推理出来的?如果这些最基础的财务你都没有去夯实,可能你过于去追求术,反而会让自己形成一种工具人的这种状态。

然后就是上周的哲学课,因为它是属于选修课,不是属于必修课。我当时去上的时候其实悠哉悠哉的,我想这种无形的课应该上的人不多,结果就是人满为患,关键是老师讲得特别好,非常的风趣幽默。我在回来路上的时候也在想,复策真的是很用心,能够在疫情期间坚持开课,也坚持开这样的选修课,在这特殊的时期给到大家一些无形的思考。

除了课程之外,你觉得在这一年的疫情时间里,有什么特别的感悟?

我今年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是关于成长的,我们原来是有一个进化力模型,就是你的输出和你的输入都是正反馈,你输出正反馈,你也输入正反馈,然后达到一个正相关,但我们在疫情期间面对的是负反馈,而当你一直在用正反馈的结果和经验去输出,但是一直是获得的是负向的结果的时候,你该如何去谈进化?你还敢谈增长吗?

我们一直说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式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但今年我有一个不一样的体会,说起来比较抽象,就是你是不是能够很专注的在当下把你眼前的每一个小事去做好,然后再进行思考,而不是带入原有的经验,带入对未来的恐惧,放在当下去做这件事情。真正在你面对一个个选择的时候,也许唯有专注当下,听从内心的声音才会更笃定。

我的企业在疫情之后在行业大概是有增长20%左右,但能有增长并不源于我们做了多么伟大的战略,只是因为我们很耐心的去和团队的每一个人站在了一起,感受在了一起,踏踏实实的把现在能做好的事情都做好而已。

有的时候我认为管理就是抗干扰的能力,如何能抵抗干扰,更多的就是专注,不仅仅是大脑的专注,而是整个人身心的专注都在这一刻,这是我今年觉得比较大的收获,同时的话也可能是因为疫情,我会更关注身体的健康了,会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也希望给员工一些时间,事情是做不完的,问题也是解决不完的。

但重要的是你在解决的时候,你就是全身心的解决,而不是带着对于过去的懊悔和对于未来的焦虑来做,就是能做好多少就做好多少,可能有的时候静就是动,这也是今年比较大的收获。

△ 企业“家”文化

您到复策之后的一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特别想要分享的,我原来是在别的商学院上课时,大多数都是企业主,这就导致大家都是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就我们第一堂课或者说前三堂课来说,基本上都是特别卷,谁请客吃饭越贵越好,都说自己是行业头部的,我其实当时就在好奇每个人都是头部,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的行业?那其实最后都明白大家都是行业的垂类头部,并不是真正的行业头部。

而到了复策之后,我觉得多元化是给我比较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因为在同样的一个EMBA班里面有高管,有创业者,有国企,有外企,也有民企,这样的多元化其实是在商学院或者说是线上的课程不是那么多的。

在复策,尤其是每一次同学在课堂相聚,我觉得这个场域是特别好的,它特别像大学的场域,他没有像线上的课程那么有逻辑,那么抓取你的眼球,他就是一个老师很朴实的把他这么多年的思考分享给你。我觉得老师的生命状态会感染到我,然后他讲课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会比线上的课程更强,他不会是为了讲课,也不是为了点击率而去讲,他就是把这个知识用他希望的方式去传递给你,这是一种比较本真的回到校园的感受。

同学的话也会因为我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在讨论问题时真的会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你会发现原来员工的视角是这样的,高管的视角是这样的,国企和外企又是另外一个思考,而当你的视角一旦被打开,收获就会特别大。

当再次回到工作中也会更加带着敬畏心和感恩心去做,所以我觉得复策的场域还是特别好的。复策给我的感觉就是温润如玉,他可能并不是会很张扬的去抓住你的眼球,但是他就会一直很温和的陪伴着你,默默的支持着你,让你知道他一直在,然后它的这种存在的方式本身也会给你一种思考。不是所有的激进,也不是所有的耀眼,那是一种存在,就好比有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有光,自己本身就有能量,所以你安安静静的在那里就好了,我觉得这个是我在复策最深刻的感受。

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我们E13期的小伙伴,我们在疫情期间虽然没有联系很久,但我们每一次见面都还很开心,就像上周是今年第一次线下上课,我们组长非常热情地邀请了我,我们的同伴第二天还给我们每个人送上了早安咖啡,这些都是很细小的温暖,但真的也带给了我那些不一样的小确幸。最后我也期待接下来的学弟学妹能够带着好奇心,带着空杯心来加入复策,因为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真正来学习的,更重要是为了成长。

△ 企业走访合影

最后的话我也分享一句自己非常喜欢的话,那就是:用成长的确定性去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用儒家精神去要求自己,用道家精神来去和他人相处,用空杯心态来去回归自己。